
發布時間:2025年04月16日 來源:本站 作者:管理員 點擊率: 次

第十三期
星火:延安工人學校的紅色基因
1939年春天,延安東門外橋兒溝的黃土坡上,一群工人學員正揮動鋤頭開墾荒地。在這片荒地上即將誕生的延安工人學校,不僅是一所技術培訓學校,更是中國共產黨在烽火歲月中鍛造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歷史縮影。
全面抗戰爆發后,中共中央在陜西涇陽縣創辦安吳青訓班,專門培訓有志于投身革命的愛國青年和失業工人。1938年,隨著流亡工人的急劇增加,中共中央決定在青訓班增設一個職工大隊,后又在抗大第四期設職工二大隊。隨著抗日戰爭的進行,一批又一批工人沖破層層封鎖,匯聚延安,根據當時的形勢,中央決定成立延安工人學校。這是一所專門培養技術工人和工會干部的學校,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工人隊伍職業教育的一次成功實踐。1939年5月,延安工人學校舉行開學典禮。學校的成立,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運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。
延安工人學校辦學特色鮮明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,它不滿足于一般號召,不搞空洞說教,而是深入細致,耐心扎實。學校要求每位教員和工作人員都要把學生們看成是自己的階級兄弟,不僅讓他們學習知識技能,還要從思想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主人。
學校的另一大特色是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,白天工作6小時,晚上組織學習。在辦學過程中,延安工人學校始終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。學校創辦之時,邊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財政經濟危機。為了走出困境,學校的師生們在開荒種地的同時,發揮人才優勢,創辦各種工廠,為度過經濟困難時期做了重要貢獻。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從此也成為工人階級不怕困難、敢于斗爭的精神標識。
為了堅持抗日戰爭,鞏固和建設各抗日根據地,1939年7月,中央決定抽調延安工人學校550名學員與陜北公學、抗大等學校組成華北聯合大學到敵后辦學,留在延安的250名學員被派到其他學校繼續學習或到邊區、根據地參加工作,延安工人學校在延安停止辦學。學校辦學時間雖然短暫,但特色鮮明。辦學期間,學校緊緊圍繞抗戰大局,精心培養抗戰人才和優秀工人,對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有積極的啟示和借鑒作用。
來源:全國總工會微信公眾號